春潮涌动千帆竞,砥砺奋进正当时。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新疆女声”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刊发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新时代新疆各族妇女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和干事创业的巾帼担当,以巾帼榜样力量激励引领广大妇女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聆听她们的精彩故事,感受她们的巾帼风采!
在中国宫颈癌防治工作的版图上,新疆是一个重要的坐标。这里有一位妇科医生,用她的坚持与奉献,为无数妇女点亮了健康的希望。她就是自治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玛依努尔·尼牙孜。
她的名字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明亮的月光”,正如她的人生,光明澄澈,皎然如月,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
“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何选择,实现梦想都要有一股精神。”这是玛依努尔·尼牙孜在复旦大学2015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是她这一生的写照。
玛依努尔·尼牙孜从小就爱学习。初中毕业进了护训班,并在不断努力中,如愿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学习。大学毕业后,玛依努尔·尼牙孜被分配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刚上班查房时,她的心被撕扯着——2间病房,16个床位住满患者,全是宫颈癌晚期。看着不断呻吟的身影,玛依努尔·尼牙孜下决心,要在宫颈癌防治上蹚出一条路。
从此,她就“钻”进了专业书籍里。1988年,原卫生部开设老少边区日语培训班,全疆给了3个名额。玛依努尔·尼牙孜考上了,前往中国医科大学开始一年的“魔鬼式”培训。并在1992年通过考试,成为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研修生,进入日本医科大学学习2年。
没想到,3年后,导师寄来“笹川医学奖学金”特别研究生通知书。她开始了“读博”之旅。她把免疫学、遗传学的英文单词复印下来,裁剪成口袋大小,每天揣在兜里,走路吃饭都在背单词。最终,她如愿以偿,考上博士。
15篇日文论文,1篇英文论文,这是玛依努尔·尼牙孜6年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2003年,玛依努尔·尼牙孜博士毕业,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临行前,导师建议她留校任教,玛依努尔·尼牙孜谢绝了,“我该回去了,不然我为什么来!”
妇科医生里的实干家
宫颈癌防治,关键就是一个“早”字。2005年,玛依努尔·尼牙孜向医院申请了10万元,去南疆做宫颈癌筛查。
带着启动资金,她和团队去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的于田县。很快,钱用完了,筛查不得不中断。为了找资金,玛依努尔·尼牙孜四处“化缘”。不久,让大家高兴的是,团队上报的可行性报告获卫生部批准,和田地区被纳入宫颈癌早诊早治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成为全国第六个试点地区。紧接着,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支持下,她又争取到一个国际协作项目,获得150万元资金和设备支持。
向南出发!2006年9月,玛依努尔·尼牙孜带领团队和外国专家,带上最先进的仪器,又来到于田县。很多妇女从没见过这么多形状古怪的器械,都懵了,甚至很多人害怕不敢来。
为了全覆盖,玛依努尔·尼牙孜带着妇女干部,脚不沾地做宣传。慢慢地妇女们明白后,白天地里忙;傍晚就会一窝蜂赶来。
玛依努尔·尼牙孜常常一个姿势坚持五六个小时。有时外面刮起沙尘暴,室内就“下土”,戴上好几层口罩,还是呛得喘不过气。偏远乡镇晚上9点就停电,她们打着手电筒继续干。最多时,5天为5000名妇女做了妇检。
而这也是第一次,新疆开展了规模化、规范性宫颈癌筛查;第一次,新疆摸清了宫颈癌发病率等基本情况;第一次,新疆建起了宫颈癌数据库。这些数据,为国家农村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项目在新疆落地提供了数据支撑。2009年,新疆14个县成为该项目国家首批试点县。
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玛依努尔·尼牙孜还坚持到农村筛查。多年来,玛依努尔·尼牙孜团队累计完成宫颈癌筛查6万余人次,机会性筛查近30万人次。2024年,团队在南疆筛查出的确诊患者,较2006年减少了60%。
爱让灵魂变得更伟大
“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这是玛依努尔·尼牙孜在中国医师节宣誓仪式上的发言。因为她,这几年在来自治区人民医院看病的患者中常流行一句话:“非玛依努尔·尼牙孜不可”。这句话,也饱含着患者对她的高度信任。
从医48年来,她完成恶性肿瘤手术和疑难手术2万余台,抢救危重症患者9000余例。
“眼睛微眯,一挑、一拨、一剪,薄如蝉翼的血管鞘膜被分离了,位置极深的病变组织就能被清除了。”这是同事们都对她的评价。
如今她已过退休年纪,依旧每周3天门诊,有时连续坐诊6个小时接诊80多位病人;早上9点准时到岗,手术、开会、查房、看文献,最晚时,凌晨3点才出手术室。在她手把手的教授下,如今已培养出56名硕士、博士。
而她总是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者或许就该这样。
“想想办法吧,总不能让她们回去。”住院床位紧张,她常拜托护士长“加塞”,却从没有一次是为亲友。让她“违规”的,总是那些处境最难的患者。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清茶泡馕,这行吗?”于是,牛奶、鸡蛋就摆在患者床头;
“回家路费不够吧?”于是,车票就放进患者的行囊;
“虽然生病了,也要好好过年。”于是,红包就塞到了患者手中。
……
这份深情,让患者仿佛置身于银色的月光之海中,身体和心灵都被治愈。